肖琳官方网站
http://1761.diaosu.cn
肖琳首页>文章>正文

我的读书体验

更新时间:2024-05-19 11:16:58 作者:dayeyangzi1234

                              我的读书体验                                           

                                        ——《反思现代性》书评                          

在《反思现代性》一书中,集中分析了现代性和现代文明几个关键方面。这些分析的共同核心,是多元现代性观念。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说法时,心里不禁和前面的单一现代性说法想抵触,经过认真的分析和通读还有老师的讲解,才逐渐清晰起来。在詹姆逊的《单一的现代性》中,他着重把注意力转向经济,从经济的角度来分析现代性,强调了一种全球化一体和市场经济的同一性。而在S·N·艾森斯塔德的现代性理论中,集中分析了现代性和现代文明的几个关键方面。他把现代性作为一种新型的独特的文明来讨论。而一种独特的文化方案的成型和发展又与一套或几套新的制度构成的发展结合在一起。二者的关键核心就是一种史无前例的“公开性”和不确定性。                                                                  

因此,我是否可以这样总结:《反思现代性》是在讲述一个故事,一个有关多元现代性的故事,而是故事就意味着存在发展,它本身也存在于历史当中。这个历史被视为现代性的多元文化方案、独特的现代制度模式、以及现代社会的不同自我构想不断发展和形成、构造和重构的一个故事。这其中的具体制度和文化模式的巨大可变性和易变性,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公开性”和不确定性,导致了现代性文化政治制度方案的多元性。                                                                              

面对这种新型的文明和文化方案的冲击,不同制度含义的传统社会有着不同的反应,即使一个文明中反应也不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这种冲击回应模式中,在世界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文明不是被动的接受,而发挥了积极性的作用,甚至在最初的阶段,大多数文明都对这种新的方式采取了抵触的态度。我们可以看 看作为轴心文明之一的中国在最初现代化过程中的表现。应该说中国在最初的回应当中是不恰当的,仅仅停留在器物层次,他们只看到西方社会的船坚炮利,因此兴起了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把国家的主要任务放在兵工厂、造船厂等国防力量上。直到甲午海战中中国的惨败,才提醒了精英阶层进入西方的现代文明的制度层面,以康有为为中心的精英知识分子力求将中国改为君主立宪制的宪政国家,发起了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兴办大学等运动。随着戊戌六君子事件的发生, 这一运动在以慈禧为首的投降派的极力镇压下最终以失败而告终。20世纪初期,五四文化运动,给结束了几千年封建统治的新中国带来了自由、民主和科学的新鲜血液,使人们看到一种崭新的西方现代文明,并把社会改革植入文化层面。在这个复杂的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发展。也体现了古典结构进化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分化”文化与社会的分化和进化概念。人类活动不断扩张的趋势,以及社会活动的不同成分或维度日益与它们所嵌入的矿家脱离、且日益相互分离的趋势。这种分离通常与本体论的现实和社会现实的概念日益问题化联系在一起,与越来越倾向给定的现实之外的某些现实联系在一起 ,并且与日益增长的反思和再思联系在一起。这种反思和反省也是促进现代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

当现代性的文化政治方案首先在西方,在西欧和中欧产生时,人的能动性和自主以及人在时间之流中的位置的观念上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它带来了一种未来观念,在这种未来观念中,能够由自主的人的能动性——或由历史的步伐——得以实现的各种可能性是开放的。这一方案的核心是:社会秩序,本体论秩序和政治秩序的前提和合法性不再被认为理所当然了,不仅围绕基本的本体论前提,而且围绕社会政治权威的社会政治秩序基础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反省。现代方案中产生的反思,不只是集中于一个社会或文明中流行的超验图景和基本本体论观念的各种不同的阐释的可能性,而且走向了对与它们相关的这类图景和制度模式的先赋性的质疑。因此,也就产生了这样的意识:存在这类多元的途径和模式,这类图景和概念的确是可以争辩的。

有了反省,接下来的便是探索。在现代文化方案中人的意识集中在对人的自主的强调,对个体张力的赞扬。随之必定要求对人的解放,对自由的歌颂。从传统的政治文化权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不断扩大个人、制度、人类的自由和活动的领域。高度强调社会成员自主地参与社会政治秩序及其制度的构造,强调社会成员真切实际的接近这些秩序的中心。因此,产生了这样一种信念:社会是可以通过自觉的人类活动积极地加以改造的,人是历史和社会的主体。产发了一种主题性幻想。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现代世界通过一种创造性维度,所有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自主发展的顽强势头和人的自主,人身的自由而获得了意义。但是与这种多元论图景相悖的总体论图景也随之产生:日益增长的程式化和官僚化,一种四处扩张的图景还有现代生活的制度实现中存在着强有力的严格的控制维度。这就是现代性文化政治方案中内在的一种持续不断的紧张和矛盾。

因此,第二个全球轴心时代的现代性的核心由两者构成,第一是存在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和制度的可能性;第二是现代性的文化方案和政治方案具有内在的紧张和矛盾。因此,现代性的不同模式即多元的现代性成型

在对于西方现代性文化方案的问题上,艾森斯塔得提出,现代性并不等于西化,虽然在时间和历史的前后顺序上现代性最早始于西方社会。西方的现代性文化方案同样是对这种新型的文明方案的冲击的反应。它产生于伟大的轴心文明——基督教-欧洲文明中。伴随着启蒙运动和几次大革命生发出自己的图景的转化,带来了从社会的相对边缘的区域到主要的政治舞台的转换。寻求将上帝从天国带到人间的本体论图景的实现。现代性的西方模式不是唯一的“真正”的现代性,尽管他承认现代性的西方模式享有历史上的优先地位,但是他认为西方模式只是其他现代性的一个基本参照点,而且随着其他现代性模式的建立和成型,这个参照点也将发生持续不断的变化,甚至是摸棱两可的。非西方社会对待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和意识形态的态度大多是分三个阶段:首先是在抵触中挪用、引进,这种方式伴随着盲目;其次,进行选择,重释和重构,加以创新革新,这一过程是和不同传统文化方案以及新的制度构成的发展结合在一起的,宗教传统在其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最后,产生了适应现代性要求的新的不同的现代性意识形态和制度模式,而且这种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处于不断的发展中,因为现代性本身就是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变化过程之中。

针对于存在的全球一体化,西方霸权,大同社会等观点,艾森斯塔得指出,现代早期,优先进入现代社会的西方世界的确依靠军事、经济、技术和意识形态开始想全世界扩张,开始了现代全球化的第一次浪潮,而且20世纪末,这种扩张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维度。大多数社会产生了一种普遍的趋势:经济、政治、家庭领域的结构性区分,都市化,教育和现代通讯手段的扩张,越来越趋向个人主义的取向。但是他强调,这种全球化并不等于世界的同质化。这些社会在他们发展的不同阶段,受到他们的文化前提、传统和历史经验的极大影响,这些领域被界定和组织的方式各不相同,并且有所变化。进而产生了多元的制度模式和意识形态模式,产生了独特的现代动态、阐释现代性的与众不同的方式。而且,他也表明,这些独特的现代模式并不是对各自传统在现代时期的简单延续,是一种发展的有质变性质的反思性的继承。

在当代世界中,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使一些社会问题也相应发展。青少年犯罪,卖淫,暴力事件,恐怖主义的滋长,文化领域中,通过主流媒体实现资本主义文化全球化。与此同时,不同中心的相对霸权发生了持续不断的转变。这种转变与纷争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发展是否就意味着“历史的终结”(弗朗西斯·福山)?也就是现代性的意识形态前提连同所有的固有紧张和矛盾已经变成几乎无关紧要,导致了多元的后现代图景的产生。

艾森斯塔得认为,所有这些发展和趋势,构成了现代性文化方案的不断重释和重建、多元现代性的建构、不同群体和运动按他们自己的新术语重新挪用现代性及重新定义现代性话语的诸多方面。与此同时,它们带来了论争的主要领域和多元现代性的成型从民族-国家的领域转换到新的领域,在这新的领域中,不同的运动和社会不段的相互作用、彼此交叉。因此,现代性确实是“在无止境的试验中”(kolakowski,1990)依然存在着活力和无限的可能。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